Category:

肌膚保養 網路分享


由德國醫師Heinrich Köbner發現,有些皮膚病人在皮膚受傷後(像是抓傷、手術後傷口、甚至刺青),會在那個部位長出跟原來病灶一模一樣的皮疹,稱為Koebner現象;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刺青是一種美的展現,也是種不退流行的藝術,但如果本身有乾癬、白斑等皮膚疾病,刺青可能不是畫龍點睛,而是「點出病灶」!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講師級主治醫師蔡昀臻以刺龍舉例,有可能才刺好一條超酷的龍,幾天後,龍的輪廓邊邊全部變成又紅又癢的皮疹,看起來就像「火龍噴發」。

蔡昀臻在臉書專頁「蔡昀臻醫師」發文說明,病友除了在診間詢問日常保養之外,還會問如何變更美更有型,當詢問到「是否能在皮膚上刺青蓋過乾癬治癒好的部分皮膚色素沉澱時?」她都是極力勸阻。

蔡昀臻說,由德國醫師Heinrich Köbner發現,有些皮膚病人在皮膚受傷後(像是抓傷、手術後傷口、甚至刺青),會在那個部位長出跟原來病灶一模一樣的皮疹,稱為Koebner現象(科布納現象/同形反應)。

蔡昀臻提醒,Koebner現象不止是過敏,不要用摳抓、刷子、甚至梳子去刮乾癬皮屑,小傷口也要保護好,千萬要避免不必要的創傷。如果有皮膚問題想刺青?你可能原只要一條青龍,卻可能獲得一條正在發炎的紅火龍,下手前請三思再三思。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商傳媒|記者張瑞珊/台北報導

在醫療科技日新月異的浪潮下,一款採用 2910 nm 波長與「智慧微脈衝」(Smart Pulse)設計的光纖雷射設備「UltraClear 冷纖雷射」,近日於台北 W 飯店舉辦上市發表會,宣告正式進入臺灣市場。活動現場雲集皮膚科與醫學美容領域的專業人士,針對該系統的技術特點與臨床應用可能性進行交流與分享。
此次發表會邀請五位專家到場,包括儷寶得皮膚科診所總院長鄭國良醫師、台南維格診所院長王昭欽醫師、臺安醫院皮膚專科曾德朋醫師、卓越皮膚科兒科聯合診所院長王筱涵醫師,以及二林四季皮膚科診所鍾佩宜醫師。多位醫師指出,UltraClear 所搭載的 170 微米小光點與最高每秒 5000 次的高頻率微脈衝,可支援多模式輸出與能量細緻調控,協助醫療團隊在執行皮膚相關處置時,更靈活地依個別需求設定參數。

國外皮膚科與醫學美容專業人士,也針對該系統的技術特點與臨床應用可能性進行交流與分享。(圖/主辦單位提供)國外皮膚科與醫學美容專業人士,也針對該系統的技術特點與臨床應用可能性進行交流與分享。(圖/主辦單位提供)

國外皮膚科與醫學美容專業人士,也針對該系統的技術特點與臨床應用可能性進行交流與分享。(圖/主辦單位提供)

現場交流亦聚焦於亞洲膚質常見的臨床考量。台南維格診所院長王昭欽醫師表示 : 「2910nm雷射波長與微脈衝寬度的組合,使能量可精準鎖定目標組織,同時兼顧周邊組織保護;此特點對黑色素活性較高的族群而言,提供了更多評估空間。而各項治療仍須由合格醫師量身評估,並於術前向民眾充分說明可能風險與預期效果。」

王昭欽醫師肯定,冷纖雷射可調式熱能使其作用範圍涵蓋肌膚表層至深層,在臨床應用的靈活性高。(圖/主辦單位提供)王昭欽醫師肯定,冷纖雷射可調式熱能使其作用範圍涵蓋肌膚表層至深層,在臨床應用的靈活性高。(圖/主辦單位提供)

王昭欽醫師肯定,冷纖雷射可調式熱能使其作用範圍涵蓋肌膚表層至深層,在臨床應用的靈活性高。(圖/主辦單位提供)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研究揭 UV 美甲燈風險,4 分鐘足可改變皮膚分子結構

阿根廷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主流 UV LED 美甲燈可能對皮膚造成分子級損害。團隊測試現代美甲燈對常見皮膚分子的影響,發現僅需數分鐘照射就能改變分子結構,可能對皮膚有害。雖然長期健康影響及致癌風險仍不明確,但研究員呼籲應加強警告。

阿根廷國家科學技術研究委員會(CONICET)研究員 María Laura Dántola 領導的團隊,將常見皮膚分子置於標準美甲燈下測試。結果顯示,經過四分鐘照射(典型美甲週期時間),所有研究化合物都出現變化,導致生物功能改變。

研究發表於《化學研究毒理學》期刊,證實美甲燈輻射劑量足以降解皮膚分子。雖然現在 LED 設備比早期 UVA 輻射劑量較低,但仍發出一定程度 UVA 輻射,對皮膚的健康影響尚未得到充分研究。

2023 年研究發現,美甲燈可損害皮膚細胞 DNA 並引起突變,可能增加癌症風險。2024 年綜述也得出結論「長期和反覆暴露於 UV 美甲燈可能構成低度皮膚癌風險」,但證據仍薄弱有限。

預防措施減低潛在風險

擔心皮膚健康的美甲愛好者,專家建議採取預防措施:做凝膠美甲時戴上只露出指尖的手套;手部先塗抹廣譜防曬霜(僅 SPF 產品不能防護 UVA);或選擇傳統美甲配合風扇或吹風機風乾,不用 UV 設備。

研究員主張加強 UV 燈製造商監管,包括明確標示警告及預防建議這些設備應提供不當使用可能造成有害影響的資訊,並建議預防措施,讓人們獲得充分資訊下自行決定如何使用。

(本文由 Unwire HK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台灣有醫生分享一宗糖尿病病例,一名60歲上班族男性因長期忽視血糖水平,兩腿脛骨前(小腿前方)出現很多深淺不一、大大小小的褐色色素斑。經檢查後已患上末期腎衰竭,半年內須要洗腎來維持生命。醫生對此表示,這種黑斑是糖尿病常見的下肢皮膚表現,雖然一般不會引致癌症病變,但黑斑的出現也代表不少糖尿病併發症已經開始侵襲全身!

60歲上班族忽視糖尿病

台灣腎臟專科醫生洪永祥在社交平台Facebook分享一宗糖尿病病例,指一名60歲上班族男性,10年前被診斷出患上二型糖尿病,但因為工作忙碌又難請假,加上認為吃西藥會傷身,因此沒有按醫師指導下定時服用降血糖藥,也從來不抽血檢查。直至後來某天,突然感到頭暈、視力模糊,且小便有泡泡,心知不妙下馬上來門診求醫。

兩腿脛骨前現褐色色素斑

洪永祥醫生表示,當時翻查他的病歷記錄,發現他不但沒有任何抽血及驗尿報告,更對病情一問三不知,也沒有測量血糖的習慣。隨後為他進行檢查時,在小腿脛骨前按壓皮膚時,也產生持續凹陷的水腫問題。摺起他的長褲褲腳作進一步檢查,更發現他兩腿脛骨前(小腿前方)出現很多深淺不一、大大小小的褐色色素斑,而且數量很多。

醫生追問這些色斑出現多久時,他表示「已經出現好幾年了,但近這兩年愈來愈多。因為一直都不痛不癢,所以應該是小腿不小心刮到、碰到而造成的瘀血。」醫生反駁,這不是普通瘀傷,是糖尿病脛前黑斑。當它出現時,除了代表血糖控制不佳外,也代表不少糖尿病併發症已經開始侵襲全身,全身的微細血管和神經都已經被破壞。

患末期腎衰竭 半年內須洗腎

雖然醫生其後敦促他進行抽血和驗尿等腎功能相關檢查,但不幸的是,檢查報告顯示其腎絲球過濾率已經降到第五期,為末期腎衰竭,半年內須要洗腎來維持生命。此外,他還有冠心病、高血壓、視網膜病變、周邊神經病變、周邊血管疾病。


脛前色素斑是什麼?

洪永祥醫生表示,糖尿病性脛前色素斑,又稱「糖尿病脛前黑斑」,是糖尿病常見的下肢皮膚表現,可聚集成羣或單一發生。常見於下肢脛骨前方皮膚,因為該部位皮下脂肪含量較少、皮膚較薄,而且也很容易受傷。

早期不痛不癢暗紅疹

「糖尿病脛前黑斑」早期通常是不痛不癢、小而平坦,而且邊界清楚的暗紅疹,但到了後期就會逐漸變大變深,直徑會擴大約5至12cm,而且形狀不規則,同時伴有皮膚萎縮的現象。

長期高血糖擦傷後留下

糖尿病患者身上出現「糖尿病脛前黑斑」,主要因為長期高血糖,導致微血管和神經的損害和慢性發炎,造成局部營養及氧氣不足。當遇到外界小的刺激,如蚊咬、撞傷、擦傷等,便會留下這種色斑。


糖尿病小腿黑斑會好嗎?

洪永祥醫生表示,「糖尿病脛前黑斑」與普通的色素斑不同,一般不會隨時間增長而變淡,但一般也不會引致癌症病變。如果要逆轉或改善色斑,首要關鍵還是在於積極控制血糖、改善人體微循環,清除自由基及增強免疫力,另外也要避免搔抓、碰撞,以免加重皮膚病變。

1. 用天然橄欖油皂清洗黑斑位

局部的皮膚保養也可輔助改善脛前黑斑淡化,洪永祥醫生建議,用天然的橄欖油皂來清洗下肢黑斑部位,同時每天用保養乳液塗抹黑斑位2至3次,以幫助淡化斑點。

其中保養乳液除了建議使用保濕乳液外,還建議使用修復型乳液,如含神經醯胺(又稱「賽洛美」)成分的保養乳液,可修復和強化皮膚屏障,幫助鎖住水分、防止水分流失,並有助增強皮膚對外界刺激的抵抗力。另外,也建議使用含天然萃取成分的保養乳液,如植物固醇或洋甘菊等,也有助減少色斑和提亮膚色。


2. 多攝取抗發炎食物

微血管皮膚發炎引起的斑點可多攝取抗發炎食物來改善,內地營養師谷傳玲曾根據一份2021年發表於國際期刊《Biomedicines》上的研究,整理出12種抗發炎效果較強的「抗炎王者」食物,供大家參考。

抗發炎食物 抗發炎成分 每100克成分(毫克)
挪威鯖魚 ω-3脂肪酸 2300
三文魚 ω-3脂肪酸 2000
栗子 五倍子酸/棓酸 480
黑朱古力 阿魏酸、槲皮素、兒茶素、白藜蘆醇 24、25、21、0.1
全麥麵包 阿魏酸 72
紅蘿蔔 β-胡蘿蔔素 8.3
碧根果(長山核桃) 兒茶素 7.2
菠菜 β-胡蘿蔔素 6.3
布冧 兒茶素 4.6
番茄 茄紅素 4.2
豆漿 染料木素/金雀異黃素 3.7
特級初榨橄欖油 橄欖油刺激醛、芹菜素、木犀草素(黃酮類化合物) 5.4、1.2、0.4

【點擊了解食用建議及份量】

12種「抗炎王者」食物

  1. 挪威鯖魚︰含有EPA和DHA,每100克的含量高達1000毫克以上,能有助抵抗血栓形成、舒張血管及抗發炎。
  2. 三文魚︰富含EPA及DHA,可有助抑制前列腺素和白三烯類等多種促進發炎的成分。其代謝產生的分解素、保護素等物質,也具有抗炎和消退炎症的作用。
  3. 栗子︰含有「沒食子酸」,可透過抑制促炎介質、降低「壞膽固醇」的氧化,從而減少血管發炎和血小板聚集等方式發揮其抗發炎的特性。
  4. 黑朱古力︰臨床試驗發現,每天進食30至50克的黑朱古力能夠降低發炎標記物TNF-α、IL-6和hs-CRP的水平,同時還能提升抗發炎標記IL-10的水平。但選擇黑朱古力時,可可固形物含量需達70%以上。而且由於其熱量較高,因此建議每天吃5至10克便已足夠。
  5. 全麥麵包︰建議選擇100%全麥粉製成、無糖低脂的產品,其中「低脂」所指的是每100克食物中脂肪含量少於5克。其次可以選擇全麥粉含量多於或等於50%的麵包,不過注意同樣要無糖低脂。
  6. 紅蘿蔔︰所含的β-胡蘿蔔素有助抗發炎,生吃或熟吃均可,不過生吃就要嚼碎一些。熟吃則較為簡單,只要膳食裡有脂肪,就能促進β-胡蘿蔔素的吸收。
  7. 碧根果(長山核桃)︰含有兒茶素,有助抗發炎,但作為堅果熱量太高,因此一天吃3至4顆便已足夠。
  8. 菠菜︰含有β-胡蘿蔔素,不過為了減少會影響鈣吸收的草酸,建議在煮食前先用沸水焯1分鐘。
  9. 布冧︰建議選擇紫紅色皮的布冧,並連皮一起食用。
  10. 番茄︰含有茄紅素,有助抗發炎,可選擇熟透的番茄,茄紅素含量會較高。
  11. 豆漿︰建議每天進食15至25克乾大豆,而25克乾大豆換算成豆漿大概等於365毫升。如果想攝取更多大豆異黃酮,可在製作豆漿使用乾豆,或直接用浸泡黃豆的水來打豆漿。
  12. 特級初榨橄欖油︰主要抗炎成分為「橄欖油刺激醛」,無論蒸、煮、炒、燉皆適用。

至於傾向選擇營養補充品,來輔助補充營養方面,洪永祥醫生則建議食用茄紅素,可以幫助減少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並降低黑色素生成,從而達到美白和淡斑的效果。


3. 促進微血管循環

洪永祥醫生建議,也可透過促進微血管循環來改善斑點問題。飲食方面可多攝取不飽和脂肪酸,含豐富單元不飽和脂肪的油有芥花籽油、橄欖油、花生油,以及來自堅果及牛油果的油;含豐富多元不飽和脂肪的油有粟米油、葵花籽油、大豆油、紅花油,以及來自油脂較多的魚類、合桃及種子的油。

同時也建議每天下肢熱敷泡溫水或快走、慢跑、踩單車、開合跳等有氧運動,來增加下肢供氧,改善微血管循環。

註︰各人體質不同,以上資料僅供參考,如有任何疑問,建議諮詢醫師意見!

 

相關文章︰

 

資料來源︰FB@洪永祥醫師的慢性腎衰竭攻城療法騰訊@內地營養師谷傳玲食物安全中心


糖尿病小腿黑斑是長期高血糖導致微血管和神經損傷的表現,一般不會癌變。改善方法包括:用橄欖油皂清洗,多攝取抗發炎食物,促進微血管循環,積極控制血糖。


糖尿病脛前黑斑是糖尿病常見的下肢皮膚表現,早期為暗紅疹,後期會變大變深,與血糖控制不佳及微血管、神經損傷有關,一般不會癌變。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食藥署說明,即便使用SPF 50的防曬乳,也無法完全阻擋所紫外線,而這些已足夠刺激皮膚合成維生素D;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夏天太陽紫外線強烈,為了避免曬傷、曬紅,出門塗抹防曬品來保護皮膚,不過怎麼聽說「使用防曬品可能會阻斷人體吸收陽光製造的維生素D」?對此,食藥署闢謠,即便使用SPF 50的防曬乳,也無法完全阻擋所紫外線,而這些已足夠刺激皮膚合成維生素D。

食藥署在臉書專頁「TFDA 化粧品安全使用」發文說明,一天只要「曝曬陽光15分鐘」皮膚就會產生足夠生活所需的維生素D,也能從日常食中攝取富含維生素D的食材,只要正常使用防曬,並不會造成維生素D缺乏,因為防曬不等於完全阻擋紫外線。

食藥署表示,若仍擔心有維生素D缺乏的問題建議可先自費抽血檢驗,確認含量過低再以口服維生素D補充,這樣才能皮膚健康與身體正常運作。

食藥署提到,接受陽光照射的確有助於人體合成維生素D,但紫外線對皮膚所造成的傷害更嚴重。同時提醒,如果紫外線都呈現過量級或危險級,皮膚沒有防護在外曝曬超過15-20分鐘就容易曬傷,長期而言會有皮膚「光老化」及皮膚癌的問題。

食藥署指出,根據研究,即使有使用防曬乳,多數人仍可透過日常生活中的短暫日曬10-15分鐘,就足以合成所需維生素D。如果擔心缺乏維生素D,不需要犧牲皮膚健康來猛曬太陽,只要均衡飲食、正常活動、偶爾戶外走動就夠了。想曬太陽補維生素D,記得選擇早晨或傍晚短暫日曬,比起長時間紫外線曝曬來得安全。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記者鄭玉如/台北報導

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提醒,鞋襪淋濕別久穿,小心引發香港腳、皮膚感染,嚴重恐致蜂窩性組織炎,甚至敗血症。(圖/三立新聞台)
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提醒,鞋襪淋濕別久穿,小心引發香港腳、皮膚感染,嚴重恐致蜂窩性組織炎,甚至敗血症。(圖/三立新聞台)

▲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提醒,鞋襪淋濕別久穿,小心引發香港腳、皮膚感染,嚴重恐致蜂窩性組織炎,甚至敗血症。(圖/三立新聞台)

丹娜絲颱風來襲,強度稍微增強了,預估暴風圈將擴大,南部、東南部留意局部性豪雨,外出時記得攜帶雨具,也要注意鞋襪別被淋濕。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提到,許多人暴雨後鞋襪濕透,卻常因不便未即時更換,除了引發香港腳、浸漬性皮炎,還可能造成細菌感染等,嚴重恐演變成蜂窩性組織炎、敗血症。

黃軒在臉書粉專指出,暴雨過後,潮濕、密不透風的鞋子裡,恐是細菌與黴菌的溫床,常見健康問題包括「足癬(香港腳)」,長時間潮濕悶熱使黴菌孳生,腳趾縫、腳底搔癢、脫皮、紅腫甚至糜爛。再來是「細菌感染」,濕軟的皮膚容易破損,細菌趁虛而入,引發紅腫熱痛,嚴重可能演變成丹毒或蜂窩性組織炎,甚至敗血症。

還有「浸漬性皮炎」,皮膚長時間被水泡得軟爛、脫皮、發癢疼痛,使得保護力下降,更容易感染。最後是「濕滑鞋底的風險」,潮濕路面容易打滑,鞋底防滑效果差者風險更高。此外,髒水中常帶有大量細菌,若皮膚破損,更容易引發感染。

黃軒提醒,暴雨過後腳部淋濕,應盡快脫掉濕鞋襪,別再悶著,接下來清潔雙腳,先用清水沖洗,再用溫和肥皂搓洗,特別是腳趾縫,而且一定要徹底擦乾,使用乾毛巾輕拍乾腳與腳趾縫,必要時用冷風吹乾,並留意雙腳有無傷口或真菌感染徵兆(癢、脫皮),適時消毒或塗抹藥膏,再換上乾燥鞋襪,鞋子若濕了,先清洗、填報紙吸水再晾乾。

★立即加入《三立新聞網》LINE官方帳號,給你最新焦點話題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圖/freepik

日前網路媒體報導,提到一名媽咪在懷孕期間皮膚變得紅腫粗糙,視覺年齡蒼老許多,有些網友因此感嘆,全天下媽咪為了將新生命帶來這個世界,總是犧牲了許多重要事物,也有網友對於孕期身體變化感到更害怕了。

其實,孕期的荷爾蒙變化等影響,的確經常造成媽咪的皮膚問題,但是通常不會太嚴重,只要好好調理治療,就不必太擔心!

中西醫專家婦科觀點:陳曉萱醫師&愛群生殖中心副院長馬佩君醫師

圖/freepik
圖/freepik

孕期常見皮膚問題1:發癢、起紅疹

懷孕期間雌激素增加,容易導致膽鹽代謝不佳鬱積在體內,若是孕婦本身有異位性皮膚炎等過敏體質,或是有免疫相關的問題,也都可能出現皮膚癢、起疹子、蕁麻疹等症狀。值得注意的是,若媽咪罹患類天皰瘡、膿皰型乾癬,因為可能對胎兒造成影響,最好諮詢醫師並接受治療。

我發現,很多媽咪都不知道中醫可以幫助調理孕期皮膚問題,其實針對媽咪們在懷孕期間皮膚發癢、起紅疹等問題,中醫的治療效果極佳!建議媽咪們遇到皮膚困擾時,不妨諮詢專業中醫師,藉由溫和調理體質緩和皮膚症狀,讓我們在懷孕期間可以舒服一點。

建議調理方法:祛風散熱的「孕期養膚飲」對改善癢疹有幫助,可適度飲用。而「茶葉水」具有抗發炎、解毒的特性,除了直接飲用,也可用紗布巾沾茶葉水或用泡過的茶包濕敷在癢疹處,幫助舒緩。若持續未改善仍建議諮詢專業醫師,釐清原因才能依個人體質加以調理。

「孕期養膚飲」

材料:牡丹皮、地膚子、玄參、荊芥各2錢,炙甘草1錢、1000CC水

作法:將所有材料放入鍋中,大火煮滾後轉小火煮40分鐘即可飲用。

功效:祛風散熱、改善皮膚癢疹

小提醒:若皮膚癢疹症狀嚴重,建議還是找中醫師對症處理,效果更佳。

「茶葉水」

建議選擇不含農藥及任何添加物的茶葉,按照一般方式沖泡即可。若擔心咖啡因的影響,也可選擇不含咖啡因的「博士茶」,其葉片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及抗氧化物,我會建議選擇含葉量高的博士茶,也比較順口好喝。

孕期常見皮膚問題2:油膩粗糙、長痘痘

懷孕期間黃體素分泌增加,使得皮脂腺分泌比較旺盛,所以有些媽咪可能會覺得皮膚變得比較粗糙、比較油膩,或是開始長痘痘的狀況。

建議調理方法:媽咪可以經由海泥敷臉、熱敷等方式,幫助臉部清潔及改善。

圖/freepik
圖/freepik

孕期常見皮膚問題3:血管擴張、長紅斑

懷孕期間血管擴張,皮膚易產生血管瘤、紅斑,也有人會牙齦腫脹出血。

建議調理方法:基本上媽咪不會因此感到不舒服,一般在產後就會自然消失,練習放寬心即可。

孕期常見皮膚問題4:黑色素沉澱

懷孕過程中,媽咪的腋下、乳房、乳暈、生殖器、下腹中間等部分,比較容易出現色素沉澱的情形,臉上也經常會出現肝斑,媽咪要做好防曬,不要在大太陽下行走,產後身體黑色素沉澱會慢慢淡化,但有些媽咪的痣可能會增大或顏色加深,這是比較難避免的。

建議調理方法:飲食清淡,避免刺激素食物如咖啡、油炸食物等,多攝取蔬果及水分,對維持皮膚健康會比較有幫助。

孕期常見皮膚問題5:妊娠紋

懷孕末期也常會因為腹部皮膚急速撐開,皮膚組織受損、斷裂、發炎,而在肚皮或大腿出現莫名的搔癢及妊娠紋。

建議調理方法:盡量擦乳液保濕,或控制體重增加速度,以避免體重突然間增加太多,破壞皮膚結締組織彈性,更容易出現妊娠紋。

第一孕期(前三個月)維持原本體重,第二孕期(中間三個月)每個月緩慢增加0.5-1公斤,第三孕期(最後3個月)因為胎兒、羊水、及孕婦水腫,建議每個月增加1-1.5公斤。 總孕期增加10-12公斤最爲剛好,若原本孕前BMI大於25或小於19的孕婦,建議需要諮詢醫護人員,進一步討論適合自己的規劃。

養孕專家中醫院長 陳曉萱
養孕專家中醫院長 陳曉萱

養孕專家中醫院長 陳曉萱

延伸閱讀

媽咪心情好,寶寶長更好!醫師揭「胎教」5大關鍵,從心開始養好孕

40+懷孕「流產率」高達51%!中醫食療助妳調「小月子」,重新養好身心狀態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醫師表示,在戶外時,每2-3小時應補擦一次防曬品,每次使用約1枚硬幣大小份量,讓防曬發揮最大功效;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夏日高溫不僅讓人易中暑,炙熱陽光也可能把皮膚曬得又紅又痛。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表示,紫外線是皮膚老化的元凶,它不僅會讓人曬黑、加速皺紋和鬆弛,甚至可能造成DNA損傷,引發皮膚癌。躲在室內或陰天情況下,並不能免除UVA侵襲,唯有養成防曬習慣,才能達到護膚抗老效果。

新科技不只防曬更護膚

黃軒於臉書專頁「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表示,別以為陰天或待在室內就安全,UVA還是能穿透雲層、衣物和玻璃,直達真皮層,悄悄破壞膠原蛋白。防曬仍是抗老最佳方式,長期使用「廣譜防曬霜」,不僅能顯著改善皮膚質地、淡化斑點,甚至可撫平細紋,相較於昂貴的醫美,更具CP值。

純物理防曬溫和不刺激

黃軒指出,市面上已出現結合防曬與護膚的產品,例如:SPF50+、PA++++等高係數防曬品,同時添加凝血酸和煙酰胺,可有效阻斷黑色素生成,達到美白淡斑效果。此外,純物理防曬,如氧化鋅、二氧化鈦等,溫和不刺激,不會被皮膚吸收;部分產品更加入神經酰胺、泛醇等修護成分,有助強化肌膚屏障、鎖住水分。

至於如何有效使用曬產品才正確?黃軒建議,每次使用時塗抹足量,約1枚硬幣大小的份量,並於皮膚輕柔均勻推開。外出在戶外時,則應每2-3小時補擦一次,讓防曬發揮最大功效,也別再讓紫外線偷走您的青春!

醫師指出,別以為陰天或待在室內就安全,UVA還是能穿透雲層、衣物和玻璃,直達真皮層,悄悄破壞膠原蛋白;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圖/翻攝自小紅書)

[周刊王CTWANT] 夏天一到,洗臉頻率跟著飆升,但你真的洗對了嗎?很多人以為洗完臉就乾淨,其實錯誤的洗法才是讓膚況變糟的元兇!

不論你是油肌、敏感肌,還是天天化妝防曬,以下這「六大洗臉壞習慣」一定要避開,才能讓保養有效發揮、膚質不失控!

壞習慣1:用冷水洗臉

很多人一到夏天就愛用冷水洗臉,但其實冷水無法有效清除臉上的油脂與髒污,還會讓毛孔緊縮,導致清潔不完全、皮脂囤積!皮膚科醫師建議:洗臉水溫控制在常溫到微溫(約30℃)才是黃金區間。

壞習慣2:洗面乳沒打泡就上臉

泡泡不足會造成清潔力不夠、拉扯肌膚、殘留髒污,建議先將洗面乳充分搓出泡沫後再上臉清潔,才能減少刺激。

壞習慣3:卸妝產品在臉上停留超過1分鐘

時間太久會連皮脂與角質層一併洗掉,導致肌膚變薄、屏障功能下降,越洗越乾、越洗越敏感。

壞習慣4:擦防曬卻沒卸妝

無論是否有上妝,只要擦了防曬,就必須卸妝!防曬成分不易用清水洗淨,長期殘留容易造成毛孔堵塞、黑頭粉刺。

壞習慣5:卸妝不徹底

卸妝不乾淨的殘妝會藏在毛孔內,造成閉鎖性粉刺、痘痘或膚色暗沉,就算是淡妝,也務必要仔細卸除乾淨。

壞習慣6:洗完用毛巾大力擦臉

毛巾上的細菌+摩擦力=隱形傷害!肌膚屏障脆弱時更容易泛紅、長痘,建議改用拋棄式擦臉巾或柔軟面紙「輕壓按乾」臉部水分,減少接觸與摩擦,對敏弱肌也更友善。

皮膚科醫師曝夏天洗臉6大NG行為!冷水洗臉沒用還越洗越油?

(圖/翻攝自小紅書)

後悔沒早點知道!夏天最強『控油技巧』曝光,連瀏海都有得救!

小編私推:Melvita 花妍防護潔面系列+男士油肌洗顏皂,夏日洗臉不踩雷!

洗臉做對了,肌膚才能真正透氣!Melvita今夏全新推出的「花妍防護潔面系列」,延續經典藍瓶的天然花水精華,升級洗卸同步的保養邏輯,讓清潔這一步不只止於潔淨,更同步養膚、防禦。系列主打三大有機花水─大馬士革玫瑰、摩洛哥橙花、日本鹿兒島綠茶,搭配天然保濕因子與益菌生成分,讓洗臉也能變成修護保養的起點。

皮膚科醫師曝夏天洗臉6大NG行為!冷水洗臉沒用還越洗越油?

Melvita新一代花妍防護潔面系列,以經典藍瓶花水為延伸,從卸妝凝膠、潔顏慕斯到清爽凝膠,都能為肌膚注入溫和潔顏力,還原健康理想膚況。(圖/品牌提供)

不論你是偏乾、偏油還是敏弱肌,都能在這系列找到對應肌況的質地,像是「花妍防護卸妝凝膠」一抹轉換三重質地,凝露->油->加水乳化後如絲般滑順,可輕鬆卸除底妝防曬;「花妍防護潔面慕絲」搭配綿密泡沫與益菌生配方,低摩擦卻可高效清潔;而「花妍防護潔面凝膠」則是清爽黏膩肌的首選,洗卸合一、帶走油光與污垢還不緊繃。三款皆通過ECOCERT有機認證、99%以上天然來源成分,無皂鹼、無刺激,敏感肌也能安心用。

皮膚科醫師曝夏天洗臉6大NG行為!冷水洗臉沒用還越洗越油?

Melvita花妍防護卸妝凝膠125ml/1,080元、花妍防護潔面慕斯150ml/1,080元、花妍防護潔面凝膠200ml/1,080元(圖/品牌提供)

而對於男性來說,洗臉也是顧面子的第一道防線,人氣運動營養師Gary推薦的「樟之物語男性活力幻顏精華皂」,就是專為男性油性肌設計的洗顏皂,洗來溫和不刺激,能有效調理T字與額頭出油,徹底潔淨又不乾澀,以簡單親膚配方取代刺激酸類成分,清潔毛孔、平衡肌脂一次到位,還針對中性與乾性膚質推出對應皂款,成分並通過美國AMA與USDA雙重認證,是夏天擺脫油光、回復肌膚自然健康的必備選擇。

皮膚科醫師曝夏天洗臉6大NG行為!冷水洗臉沒用還越洗越油?

人氣運動網紅Gary營養師建議夏天應選擇成份單純的肌膚清潔用品,如洗顏皂就是很好的選擇。(圖/品牌提供)

延伸閱讀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醫療團隊呼籲,尿毒性搔癢不是小問題,應納入慢性腎臟病及透析患者照護常規。(圖片來源/Unsplash)

對70歲的陳先生而言,週一、三、五的血液透析治療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但最困擾他的不是打針或飲食限制,而是「無法停止的癢」。「最嚴重的時候,一天要抓好幾十次,從手臂到背、到大腿,晚上癢到根本沒辦法睡。」陳先生說,他原以為是皮膚太乾,但擦了乳液也沒用,直到向醫師求助後,才被診斷為「尿毒性搔癢症」。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皮膚科主治醫師柯玫如表示,這種搔癢常發生在慢性腎臟病患者,可能與體內毒素累積、免疫反應、神經傳導異常與皮膚屏障受損有關。不僅讓病人苦不堪言,也可能與焦慮、憂鬱甚至死亡率升高相關。尿毒性搔癢症的治療方式包括:

● 規律使用高效保濕劑:早晚擦拭保濕乳霜,改善皮膚乾裂與屏障功能。

● 藥物治療:在醫師評估後,開始使用止癢藥物,有助於降低神經傳導相關的癢感。但因腎功能異常,藥物劑量需特別謹慎調整。

● 飲食與透析調整:透過腎臟科醫師調整透析參數,並由衛教師指導飲食,控制磷攝取,減少毒素堆積。

● 紫外線光線治療:可至皮膚科,每週接受2至3次全身性紫外線光線治療,改善慢性發炎與皮膚免疫反應異常。

● 心理支持與睡眠管理:協助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緩解因搔癢引起的情緒與失眠。

三個月後,陳先生的搔癢明顯改善,夜間睡眠恢復穩定,也減少因癢抓傷而反覆感染的風險。

醫療團隊呼籲,尿毒性搔癢不是小問題,應納入慢性腎臟病及透析患者照護常規。透過早期評估、整合性治療與病患教育,可以大幅改善腎友的生活品質與心理健康。

原文作者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 皮膚科柯玫如 主治醫師。

延伸閱讀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 1
  • 2